当前位置  >  教学工作  >  教研之窗  >  正文
创造性思维与创造力开发
发稿:汪愿 审核:汪军 发布日期:2013-09-03
随着世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廿一世纪的到来,人类逐渐跨入了以知识及其产品的生产、流通和消费为主导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的生命和源泉在于创新。因此,知识经济的出现向人类的创造力提出了挑战;但是,它同时也为人类创造力的开发提供了极为良好的条件和机遇。那末,创造力的开发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呢?勿庸置疑,培养人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开发创造力的根本和关键。作为一个民族来讲,创造力的全面提高,要依赖于对全民族创新意识的启发、引导和政策性刺激,要依赖于教育方针与方法的变革与创新,要依赖于创造性思维成果的推广和普及。作为个人来讲,创造性能力的形成和提高,要依赖于对个人创造潜力的正确认识,要依赖于创新精神及其相应个性的自我培养,要依赖于对不同类型创造性思维方式的辩证理解和正确运用;此外,最好是学习并掌握一定的创造方法和技巧。
 
创造力的组成
 
创造力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最根本的特性和标志之一,也是人类智慧的集中体现。创造力主要由敏锐的观察力、高效的记忆力、集中的注意力、批判性的评价能力、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含想象能力)和一定的认知监控能力所组成。其中,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创造力的基石,是进行创造的最主要成分;而敏锐的观察力是发现问题的关键,高效的记忆力是借鉴和利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集中的注意力是创造力各成分高效运转的保证,批判性评价能力是突破固有思想、观点的武器,认知监控能力是对以上各种创造力成分的认知、调节和控制。这些成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协调,便构成了创造力完整、统一、有机的结构。
 
2  创造性能力的培养
   
既然创造力主要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评价能力、思维能力和认知监控能力所组成,那末,创造性能力的培养,显然也应当主要从这几个方面做起。
 
2.1  观察力的培养
    敏锐的观察力是发现问题的关键。为了强调观察力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巴甫洛夫在他的实验大楼的正面上方用大字写下了“观察、观察、再观察”的警句。而达尔文则指出:“我既没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觉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其进行精细观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众人之上。”
具有敏锐、精确的观察力是富于创造的人的重要特征之一,但要培养出敏锐、精确的观察力却绝非是一蹴而就的事。在这里,我们仅能提供一些观察原则。把握住这些原则,你的观察能力将会得到较快提高。(1)观察要有目的,有计划,有选择。(2)对所观察的对象要有一定的预备知识。(3)观察要重复,否则难于分辩偶然现象和一贯现象。(4)观察时要做及时、全面的记录,不能依赖记忆。(5)观察要深入,要追本溯源,不能走马观花,浅尝辄止。(6)观察过程中要排除一切主观因素,不能带任何成见或者偏见。(7)既要注意对事物整体的观察,又要注意对事物细节的观察,“既见森林,又见树木”才能全面深入地把握观察对象。
 
2.2  记忆力的培养
    开展创造活动必须借鉴以往的知识和经验,这需要由创造主体高效的记忆力来提供和保证。因此,记忆力是进行创造所必须的重要心理条件。
有关记忆力培养的论著可谓数不胜数,在这里我们仅介绍几点主要的记忆原则:(1)记忆时注意力应集中。(2)记忆的目标要明确、具体。(3)对记忆对象要先进行理解,然后再进行记忆。(4)把记忆对象与大脑中已存贮的记忆内容结合起来进行记忆。(5)及时进行复习,牢记“复习是学习之母”,但也要注意复习不要简单、机械地重复,要通过读、说、听、写、想等多种途径来提高复习效果。(6)有意识地在实践中对记忆对象加以运用。(7)不同性质的内容交替记忆,不要盯住一种性质的内容进行所谓“功坚”,性质相近的内容在记忆、复习时要有时间间隔。(8)记忆及复习时要保持稳定而愉快的情绪。(9)一天中最佳的记忆时间是早晨清醒以后和晚上睡眠以前,因为前者不受前摄抑制的影响,后者不受后摄抑制的影响。
 
2.3  注意力的培养
    创造过程中潜意识的参与和灵感的出现,一般都是在创造主体注意力高度集中后产生的;因此,一个人如果培养不出在一定时间内能够高度集中注意的能力,就很难在创造方面有所作为。
在创造过程中培养注意力的主要原则有以下几点:(1)创造的目的要明确,否则注意力将没有集中的目标;(2)对从事的创造课题要具有浓厚的兴趣,或具有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3)从多个方面和不同角度对创造对象进行注意,有利于提高注意的稳定性和持久性;(4)发觉注意力转移后应及时令其返回;(5)高度集中注意一段时间后,应适当放松一下情绪,然后再行投入,以避免注意疲劳。
 
2.4  批判性评价能力的培养
    批判性评价能力是一种锐利的思想武器,它能使创造主体突破固有思想、观点的桎梏,开拓出一片崭新的科学天地。可以说,批判性评价能力是进行创造的必要前提。
    批判性评价能力主要来源于创造主体的思维独立性。具有思维独立性的科研人员,在创造过程中往往不寻找现成的解决问题的办法,不依赖别人的思想和既有的原理。爱因斯坦指出:“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如果一个人掌握了他的学科的基础理论,并且学会了独立思考和工作,他必定会找到自己的道路。而且比起那种主要以获得细节知识为其学习内容的人,他一定能更好地适应进步和变化。”
除了思维独立性以外,要培养出较高的批判性评价能力,还要求创造主体具有不怕讽刺、不怕嘲笑、不怕打击、不怕权威否定、为了科学真理义无反顾的勇敢精神。科学发展史上的经验表明,一个科研人员,特别是年轻的科研人员,要想在科学上作出新的发现或发明,必须具有大无畏的勇敢精神,才能无视他人的冷漠、怀疑和嘲讽,从而坚持到底以至取得最后胜利。
 
2.5  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创造力的基石,在创造性活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主要是在创造性活动中,要有意识地采用各种不同的创造性思维方式来参与问题的解决,并注重开发那些平时运用频次较低的思维方式的潜力,使各种具有对立统一辩证关系的创造性思维方式,能得到较为平衡的发展。
2.5.1  注重右脑潜力的开发
大脑半球优势学说指出,人的大脑左右两半球在功能上是高度分化的,各自负责某些专门的活动,处理某些特定的刺激。左半球支配人体上除嗅觉之外的右部器官的活动,是进行逻辑思维、分析思维、聚合思维的中枢,主管着人的说话、阅读、书写、计算、排列、分类、言语回忆和时间感觉等,具有连续性、有序性、分析性的机能;右半球支配人体上除嗅觉之外的左部器官的活动,是进行形象思维、想象、直觉思维、发散思维的中枢,主管着人的复杂知觉模型的再认、形象记忆、认识空间关系、识别几何图形、理解隐喻、发现隐蔽关系、想象、做梦、模仿、音乐、节奏、舞蹈、以及态度、情感等,具有非连续性、并行性(弥漫性)、以及总揽全局、把握整体的机能。
    显而易见,绝大多数科研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中,使用左脑的频次相对于使用右脑的频次要高得多,这就造成了大脑左右两半球潜力开发的不平衡性。而根据大脑半球优势学说及对创造性思维的分析,右脑的思维方式导致产生异乎寻常的革命性创造的可能性要大大高于左脑。因此,无论是从开发层次上来看,还是从创造活动的需要来看,人们都应该充分重视对右脑潜力的开发。
    开发右脑潜力的方法,除了在创造活动中有意识地多采用形象思维、想象、直觉思维、发散思维等右脑负责的思维方式外,在日常生活中还要注意,多运用和活动左侧肢体,多欣赏风景、绘画、音乐,多参加文体活动,多阅读文艺作品,并尽可能开展文艺创作。
2.5.2  用尽可能多的方式表述思考对象
    纯数学或文字的表述方式容易使人的思维方式陷入呆板的境地,而图形、曲线、模型、表格等表述方式则形象、生动得多,后者显然有利于激发创造性思维。大多数创造力丰富的人都常常采用不同的方式和途径来表述思考对象。例如,伽利略运用图表形象地体现自己的思想,从而在科学上取得了革命性的突破;而他同时代的人使用的还是传统的数学方法和文字方法。再如,爱因斯坦通常运用直观和空间的方式思考,而不是沿着纯数学或文字的推理方式思考;当他对一个问题做过全面思考以后,往往发现用尽可能多的方式(包括图表等)来表述思考是必要的。爱因斯坦认为,文字或数学在他的思维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并不重要。
    对于机械工程领域的科技人员来说,用图样表述思考对象是一种经常性的活动。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的表述方法不再需要增加和改进。目前我们所用于表述的绝大多数图样,还是平面的、静态的,它们远远不及立体的、动态的图样来得生动和鲜明。现在,计算机绘图技术已经为我们打开了大量运用立体、动态图样进行思考表述的方便之门,我们应当在实践中尽量多加应用。此外,对于其它的表述方式也不能忽视,并且要不断创造新的表述方式。只有这样,我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才会得到较快的提高。
2.5.3  把不同事物、不同理论、不同学科结合起来进行研究
    富有创造力的人身上往往能突出体现出一种特殊风格,那就是把不同对象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的能力。这种能够在表面上没有关联的事物之间建立关联的能力,使他们得以看到其他人看不到的东西。例如,达·芬奇在铃声与石头入水时发出的声音之间建立了联系,使他得出了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的结论;贝尔把耳朵的内部构造比喻成一块极薄的能够振动的钢片,因而发明了电话。
    科学应当是统一的,这是许多杰出科学家的信念和追求。把科学的知识体系进行越来越细的专业分工,而缺乏有效的手段把它们统一起来,极有可能是科学发展方向上的一个严重失误。因此,把不同事物、不同理论、不同学科结合起来进行研究,不仅能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而且由于符合科学内在规律,所以易于取得革命性的突破。在这方面,世界著名的哲人科学家薛定谔为我们作出了光辉榜样。他非常善于把不同理论、不同学科结合起来进行研究,这种使科学统一的倾向一再地在他一生的研究工作中表现出来,并成为他获得成功的一条重要方法论原则。他不仅在统计力学、广义相对论、宇宙学、统一场论等几乎所有当代物理学前沿领域都颇有造诣,做出了杰出贡献,而且在生物学、生理学、气象学等方面也产生过重要影响。
    有人预言,在未来的智力社会中,人将不再是被异化的单纯劳动力,或眼光狭小的专门家,而是自由的、全面发展的智慧人。作为一名科研工作人员,为了不久的将来能从容地步入智力社会,是否也应该在这一方面做一些准备呢?
2.5.4  从不同角度或对立的方向思考问题
    从不同的角度或对立的方向思考问题,寻求问题的解决办法,是锻炼、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最为有效的方法之一。富有创造力的人之所以能够提出各种不同的新颖见解,其重要原因之一是他们善于从不同角度或对立的方向思考问题,能容纳不同观点、甚至两种互不相容的观点。物理学家尼尔斯·玻尔认为,如果你把两种对立的观点结合到一起,你的思想就会暂时处于一个不定的状态;这种思想上的“悬念”使智力活跃起来,并创造出一种新的思想。也就是说,对立的思想的缠绕纽结为新观点的奔涌而出创造了条件。托马斯·爱迪生发明的实用照明装置就需要在灯泡中把并联电路与高电阻金属丝相结合,而持传统观点的人认为这两样东西根本不可能结合。但爱迪生允许两种互不相容的东西同时存在,这使得他能够看到一种他人看不到的东西,进而有所突破。
2.5.5  加强创造性实践活动
一个人把创造性理论掌握得甚为熟练,却不开展创造性实践活动,那末,他所掌握的理论无异于空中楼阁,只能在纸上谈兵;他也根本不可能具有真正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要切实培养和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就必须实实在在地进行创造实践。只有在创造实践活动中锻炼、培养出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才具有牢固的根基。
 
2.6  认知监控能力的培养
认知监控能力主要由人的个性心理特征所决定。在创造性活动中,除了兴趣、热情、意志、信念、勇敢精神等因素外,对于个人理智的自控能力也十分重要。杰出的发明家在创造性活动中,能表现出对个人理智的极强的驾驭能力。他们既能让大脑高度集中思考,又能使其适时适当放松;既能不断向四面八方出击,又能及时向问题中心收敛;既能海阔天空地浮想联翩,又能使思考及时返回现实。他们象音乐大师一样谙练地操纵着创造过程的节奏,使创造过程充满和谐,使创造成果出人意外。要锻炼和培养这种对个人理智的自控能力,最好也是在创造性实践活动中进行。
 
关于创造的几个基本观点
 
    一个人创造能力的高低不仅取决于他的创造天赋,更为重要的是取决于他对自己创造潜力的正确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正确评价。一个人的创造天赋再高,但如果在思想认识方面存在严重缺陷,那么,他在创造方面极有可能一无所为。
以下是关于创造方面的几个基本观点。领会并把握住这些基本观点的真谛,你一定会在创造方面有所建树,从而在个人的一生中留下最为辉煌和最值得骄傲的记录。
 
3.1  创造人人可为
    创造可分为狭义创造和广义创造两类。狭义创造是指发现了前人未曾发现的东西,或解决了前人未曾解决的问题;广义创造是指发现了自己未曾发现的东西,或解决了自己未曾解决的问题。广义创造大量出现于个人的日常生活之中,只是人们一般不认为它是一种创造,但它却是狭义创造的前提和基础。狭义创造的难度显然要比广义创造大得多,但我们关于“创造人人可为”观点中所指的创造,就是狭义创造。
    世界上的绝大多数人之所以在一生中未能完成一项创造,最根本的原因不是他们在创造能力方面存在问题,而是他们对于创造在思想认识方面存在严重误区。
    对于创造,人们在思想认识方面常见的严重误区之一,是过分低估了自己的创造潜力。“创造是大发明家们的事”,“我没有什么创造力”,便是一种很典型的错误认识。实际上,任何一个人的大脑都比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所谓“电脑”复杂了不知多少万倍,何况“电脑”各部分之间是机械的网络联系,而人脑各部分之间是有机的网络联系。此外,人脑中各种变化的速率更是让我们难以置信。例如,化学家发现,在人脑中每秒钟要发生10万次以上的化学反应。很多科学家认为,目前人的大脑能力的开发应用率还不到百分之一,这是十分可惜的。每个人的创造力都是一种临时性的无形资源,因为人脑不能死而复生。所以可以这样说,对人的创造力的浪费,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资源浪费。
    对于创造,人们在思想认识方面常见的严重误区之二,是过分低估了自然界及现实生产生活实践给人们提供的创造机遇和空间。“有价值的东西都让发明家创造出来了,我还能有什么作为?”这是很多人头脑中存在的另外一种错误认识。实际上,大自然之所以魅力无穷,就在于它本身是丰富多采的,是千变万化的。大到茫茫宇宙,小到一粒微尘,大自然给予人类创造的领域和空间可以说是无穷无尽的。此外,人类在改造自然界的过程中也源源不断地涌现出大量的新问题需要解决,这无疑也为人们创造力的发挥提供了无限的机会和舞台。但是,由于绝大多数人对精彩纷呈的自然现象和现实生产生活中存在的大量问题司空见惯,未能抓住一点进行深入探究,自然也就形成不了创造。
    对于创造,人们在思想认识方面常见的严重误区之三,是过高地估计了现有创造成果的完美性。实际上,任何发现都存在局限性,任何发明都存在改进的余地和被替代的趋势。完美无缺的创造是根本不存在的,这是由真理的相对性所决定的。
宇宙无垠,时间无尽,认识无穷,创造无限。尽管实现任何一项创造都绝非易事,但“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任何一个具有健康头脑的人,只要有心、用心、专心,都是一定能够在人类的创造事业里面,做出自己的贡献的。
 
3.2  掌握科学的创造理论与方法有利于提高创造成果的数量
    创造活动是一种实践活动,它依赖于人的各种智力的充分调动和全面参与。有理论指导的、自觉的创造性实践活动,和没有理论指导的、自发的创造性实践活动,创造成果的数量自然会有较大的差异。毫无疑问,掌握科学的创造理论与方法有利于提高创造成果的数量。特别是在创造工程学已经奠定了一定基础的今天,认真学习并系统掌握创造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对于科技工作者来说尤为重要。科学创造领域并不排斥无师自通的创造天才,但这些创造天才如果能够系统掌握创造理论并灵活运用创造方法,不就更如虎添翼了吗?
尽管掌握科学的创造理论与方法有利于提高创造成果的数量,但在这一点上也不能强调过分。特别是不能要求任何一个想从事创造的人,在创造活动开始之前,一定要非常系统地学习并掌握创造理论和创造方法。因为,科学发现和发明具有不确定性。何况,现有的创造理论还是支离破碎的,将来也不可能做到非常系统和完善。某些好为人师、以“人世指南”为己任的“哲学家”们,正是没有认识到科学发现和发明的这种不确定性,执意要将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方式固定下来,急功近利地孜孜探求科学发现与发明的所谓“逻辑”,妄图找到一种一劳永逸的创造法则。其结果只能是隔靴挠痒,缘木求鱼,为世人留下笑柄。
 
3.3  简单、和谐、巧妙是创造的永恒主题
    虽然大自然的现象是千奇万怪的,其变化甚至可以说是诡秘难测的;但是,大自然所遵循的规则却是极其简单和异常和谐的。从天体的几何形状到其运行轨迹,从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到爱因斯坦的质能关系式,自然规律简单和谐的本质随处可见。此外,大自然的另一个基本特征就是巧妙。从光线的组成到金刚石的晶格结构,从昆虫爪部的微型真空吸盘到蝙蝠的超声波探测器,自然界的奇妙无比之处更是不胜枚举。遵循自然法则是科学创造的本质和灵魂,因此,简单、和谐、巧妙便成为创造的永恒主题。
要发明一种东西,首先应该想到的是,它是否能比现有可比较的东西更为简单,或更为巧妙;要发现并说明一条自然规律,首先应该想到的是,这一规律能否用简单的公式或通俗的表达来体现出来。一定要在思想上形成这样一种观念:人类在改造自然界的生产活动中所创造出来的大量极其复杂的设备,所建立的极为复杂的数学模型,是一定时期人类创造力水平所受制约的结果,也是人们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情。随着人类创造力水平的提高,这些复杂的设备和模型将日趋简单,它们与自然界的关系也将日趋友善。此外,如果一条科学发现需要用数以百万字的学术论文和极为高深的数学等科学知识来说明和表达,那也一定是创造主体认识水平的局限,或者是其认识上有错误,背离了自然界的本质。
下面我们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为了使机床主轴获得一定范围内的不同转速,在不久的以前人们还受创造力水平的限制,不得不采用结构甚为复杂的齿轮变速箱或其它机械变速装置,所能实现的主轴转速还往往是有限的几级。现在,人们发明出了“电主轴”,将机床主轴与电机转子合二为一,不仅结构上大为简化,而且可以通过采用变频调速等手段,对机床主轴进行无级调速,可谓是一种融简单、巧妙于一体的现代化技术。但是,“电主轴”是否就是完美无缺、永远不可替代的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人类创造力的开发,目前只能说还仅仅处于起步状态。但是,它已经为我们展现出了极为光明的前景。即将到来的廿一世纪,必定是创造的世纪。在这创造的新世纪里,勇于创新者将大行其道,因循守旧者将无法立锥。那些至今还在创造大门之外徘徊、观望的人应当切记,历史的脚步并不以个人的好恶而改变,个人只有调整自己去适应历史大潮,才能跃上时代的浪尖。现在,是应该摒弃“以不变应万变”的陈腐观念的时候了,是应该根绝任何犹豫和怯懦,勇敢地跨入科学创造之门的时候了!